2016-2022 All Rights Reserved.平安財經網.復制必究 聯系QQ 備案號:
本站除標明“本站原創(chuàng)”外所有信息均轉載自互聯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。
郵箱:toplearningteam#gmail.com (請將#換成@)
[ 億歐導讀 ] 如果某個地方擁有最豐富的人力資源和最廉價的勞動力,全世界的企業(yè)和資本都會到這里來。虧損,下降,劉易斯拐點,資本,勞動力圖片來自“東方IC”衡—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,是經濟學理論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。一般均衡是局部均衡的擴展。我們不需要系統(tǒng)的理解均衡理論的發(fā)展,但可以在均衡思想的指導下理解中國城鄉(xiāng)勞動力的流動,并發(fā)現一些有趣的現象。
勞動力的短缺:劉易斯拐點
簡單說,劉易斯拐點,是指在工業(yè)化進程中,隨著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(yè)的逐步轉移,農村富余勞動力逐漸減少,最終達到瓶頸的狀態(tài)。國際上通常用劉易斯拐點來判斷勞動力是否短缺。顯然,在中國,根據簡單的供求關系可以推測,當農民工供不應求(用工荒)并伴隨著農民工工資上升,即可能是出現了劉易斯拐點。
通常認為中國的劉易斯拐點出現在2004年,因為2004-2007年間,中國持續(xù)性出現了以青年普通民工短缺為特征的“民工荒”現象,并且恰恰在這個時期,農民工工資出現了較大幅度的持續(xù)性上升。但這個時間點可能被提前了。也就是說,存在某種因素使得中國的人口紅利過早開始了消退。
為什么劉易斯拐點被提前了?
城鄉(xiāng)人口為何會出現流動?為了賺錢。
何時會停止流動?當城鄉(xiāng)人均收入趨同,即人均收入達到穩(wěn)態(tài)的時候。
非常容易理解的邏輯:勞動力價格(收入)是調節(jié)農民工流動最主要的影響因素,當城市收入高的時候,農村的富余勞動力自然涌入城市。
如果收入是主要影響因素,那豈不是所有人都想到城市生活?這個質疑有道理,但是不可能成立。
第一,盡管農村收入低于城市,但城市沒有這么多的崗位容納這么多人口,所以,農民不可能突然間全部涌入城市,因為沒有工作的農民收入為零。
第二,隨著農村人口的流出,剩余的農村勞動力的收入會上升,趨近于城市勞動力的收入,這個值可以稱為實際經濟中的均衡值——農民沒有必要再進城。
第三,由于存在高房價、戶籍等軟硬限制,非本地居民在城市生活的成本較本地城市居民要高,所以,即使存在就業(yè)崗位,農民工也不一定進城。
從數學上理解農民工的城鄉(xiāng)流動現象更為直觀。由索羅增長模型受到啟發(fā),將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改寫為城鄉(xiāng)二元情況下的農民工流動模型。
假設農村的唯一產業(yè)是農業(yè)(忽略其他副業(yè)),農民的收入是耕地的函數,農民工收入是資本、勞動和技術的函數,如下:
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公式1
其中,F(T)為農業(yè)的產值,短期內是耕地數量T的函數,N代表農村總人口,n代表農村流出人口,即農民工。K為資本投入,A代表技術進步,是勞動的函數,C為城市生活的總成本。通常假設短期內技術進步和生活成本為固定的外生變量,即內A(n)和C(n)為常數。
對上式右側做恒等變換得,
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公式2
顯然,上式左側為農民的收入函數,右側為進城農民工的收入函數。當上式左側小于右側時,應該增大左側減小右側,由于短期內F(T)不會提高,所以應該減小(N-n),即增大農村的人口流出n,反之亦然。
顯然,當農村的人均收入等于農民工的城市收入時,人口流動趨近穩(wěn)態(tài)。
用通俗的經濟學原理解釋就是,貼近現實的初始假設是城市的收入高于農村,此時,農村勞動力則流入城市尋求工作機會和更高的收入。由此,農村勞動力流出,這個過程叫農業(yè)剩余勞動力轉移,但伴隨著的現象是剩下的農村人口的人均收入增高。由此,當城鄉(xiāng)收入趨同時,人口流動達到均衡。區(qū)域均衡發(fā)展要求地區(qū)間的人均收入趨同。
回到問題,為什么劉易斯拐點可能被提前了?
因為劉易斯拐點和農民工城鄉(xiāng)流動的兩部門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的前提假設都是,勞動力在城鄉(xiāng)和行業(yè)間自由流動。
但2004年的中國,一方面,東部沿海地區(qū)的用工難、用工貴的現象頻繁見諸報端;另一方面,2000年開始啟動西部大開發(fā)戰(zhàn)略,中央財政開始針對西部地區(qū)進行轉移支付,轉移支付金額逐年提升(2004年中央財政對中西部的稅收返還、專項轉移支付和一般性轉移支付共計2409.54億元。其中,專項轉移支付資金76.9億元)。
顯然,財政轉移支付增大了上式(2)的左側,這就導致盡管彼時中國還有3億(38%)農民,但卻同時出現了中西部勞動力流出減少和勞動力價格的升高,東部沿海地區(qū)的用工難和用工貴問題。
所以,看起來2004年是中國的劉易斯拐點,因為東部勞動力減少并伴隨著勞動力工資上升。但其中的部分原因是政策扭曲導致的,真正的劉易斯拐點可能被提前了。
這還有一個什么啟示呢?
經濟增速的自然下滑通常包括兩方面的原因:經濟發(fā)展的自然規(guī)律、國際經濟的周期性影響。但中國經濟增速的下滑,除了經濟發(fā)展的自然規(guī)律和國際經濟周期影響,還有一部分不可忽視的原因是在中國的特殊國情下,統(tǒng)一市場被分割為城鄉(xiāng)二元而造成的政策扭曲。例如,戶籍制度限制人力資本流動,財政政策扭曲勞動力轉移。
為什么勞動力流動會影響經濟增速?
答案在于人均資本(K/L)穩(wěn)態(tài)被扭曲。
我們當然知道真實世界不可能達到理論上的黃金穩(wěn)態(tài)。但勞動力流動的扭曲可能使得人均資本偏離穩(wěn)態(tài)更遠。
新古典增長理論中的經典模型——索羅模型采用了資本和勞動可替代的新古典科布-道格拉斯生產函數,將資本、勞動、技術納入了同一個函數對經濟增長做出了闡釋。
一個簡單經典的規(guī)模報酬不變的雙要素動態(tài)生產函數可以表示為:
雙要素動態(tài)生產函數公式1
假設技術增長率,人口增長率,假設資本折舊率δ和儲蓄率s為外生給定,即短期不隨時間變化而變化。
此時,Y(t)的增長率收斂于穩(wěn)態(tài)增長率n+g。進一步可以推出(推導略),人均資本存量,人均產出,人均消費的增長率都是g。
由此可以看出,
第一,一個經濟在長期中(穩(wěn)態(tài)),只有技術或者知識會使得經濟持續(xù)增長,而由于儲蓄率s并沒有進入到此等式中,因此它并不影響經濟的持續(xù)增長。但增大s其實會增大穩(wěn)態(tài)k(t),從而影響經濟增長,這里不再分析。
第二,人均資本(K/L)在生產中的比率是可變的,會動態(tài)調整,當人均資本量(K/L)大于其均衡狀態(tài)時,人均資本量會有逐漸減小的趨勢,即資本的增加就會比勞動力的增加慢得多;反之,亦然。或者換句話說,資本和勞動力存在一個穩(wěn)定的配比。
當然,外生折舊率δ和儲蓄率s的變化還是會影響到經濟增長,但我們通常假設一段時間內,儲蓄率會保持穩(wěn)定。
索羅模型暗含著一個有意思的問題是,如果一個經濟的目標是使人均消費最大化,那么,如果人均資本量使得資本的邊際產品等于勞動的增長率,那每個人的消費就會達到最大。
經濟增長是最重要的經濟學議題,但經濟增長的同時,必然要注意城鄉(xiāng)、區(qū)域的均衡發(fā)展,否則會帶來貧富差距、環(huán)境污染、效率損失等一系列問題。尤其需要厘清的是,經濟增長的目標伴隨著實現經濟的均衡發(fā)展,但經濟均衡發(fā)展的內涵是指在自由統(tǒng)一市場上人均收入的收斂,而不是人口、資源在地理范圍上的均勻分布。
2004年前后由于對中西部大量的財政轉移支付而導致東部沿海地區(qū)的勞動力價格上升,偏離了人均資本穩(wěn)態(tài)。結果就是,地區(qū)之間或者城鄉(xiāng)之間的經濟發(fā)展水平和人均收入的收斂,是以犧牲經濟增長效率為代價的。
世界銀行的報告提供了實證證據: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測算,中國的增量資本產出率(ICOR)——該指標衡量單位增量產出所需的投資——從1991-2011年的3.6上升至2009-2011年的4.7。而在城市級別,人口低于50萬的西部城市的ICOR超過了5.5——這種低效是顯而易見的。
這種大量的財政支持,短期必然會帶來顯著的經濟增長績效,但長期來看,在欠發(fā)達地區(qū)進行的投資其實是人為偏離當地經濟發(fā)展的比較優(yōu)勢,必然帶來無效率、供給過剩和債務負擔。
為什么欠發(fā)達地區(qū)的投資偏離當地的比較優(yōu)勢?
實證很復雜,邏輯很簡單——各級政府的決策函數不是全國范圍內的帕累托最優(yōu),而是各地方自己的經濟收益最大。這里的經濟收益包括本地的經濟規(guī)模、投資和稅收的最大化,直接的表現就是地區(qū)生產總值(GDP)的最大化。
在這種情況下,地方政府必然策略性的選擇一些并不具備比較優(yōu)勢但短期能夠帶來顯著經濟增長的產業(yè)以獲取高收益,例如,修建產業(yè)園區(qū)或者衛(wèi)星城。在這種動機下,地方政府牽頭開發(fā)的“新城”變成了與市場需求脫節(jié)的“鬼城”,或者出現重復建設和市場分割,實在不是什么好奇怪的事情。
側面證據是全國各省市與中央政府高度一致的產業(yè)同構現象,即中央政府倡導發(fā)展某種產業(yè),地方政府忽略自身優(yōu)勢,大干快上加緊發(fā)展某種產業(yè),即中央政府的產業(yè)政策是地方政府的重要參照。
直接的證據就是2004年前后,伴隨著財政轉移支付,同時出現了全要素生產率增速放緩和資源配置效率惡化。
為什么沒有人提出這個問題?
最主要的原因在于,這一時期處于全球經濟的繁榮周期,外需強勁,中國經濟保持兩位數的高速增長,再加上此時人口特征非常接近劉易斯拐點的特征,從而很大程度上掩蓋了經濟高速增長中的低效率問題。
當然有相當多的學者發(fā)現了這個問題,但實證數據存在很強的時滯,且反對意見有悖于當地政府拉動當地經濟增長的初衷,所以,反對的聲音被淹沒了。而金融危機后,由于全球經濟增長不景氣,外需放緩,所以中國經濟自身的結構性問題和債務問題越來越突出,越來越受到經濟學家和決策層重視。
這是不是說,反對向中西部的財政政策傾斜呢?
當然不是。向中西部落后地區(qū)的財政支持在任何時候都是有必要的,政府的西部大開發(fā)戰(zhàn)略是對的,財政轉移支付的動機是好的,財政政策的結果也是有效的。政府干預經濟必然會存在效率損失——這是全世界都存在的問題。我們能做的就是盡可能讓政府干預和財政支持更有效率。
財政支持的目的是發(fā)展地方經濟、改善人民生活。主流的人口紅利理論的觀點認為,人口的年齡結構是驅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。但統(tǒng)一增長理論認為,教育投入所建立的人力資本驅動了人口結構轉變和經濟增長。
越來越多的實證研究支持后者的觀點——教育水平改善的影響要遠遠大于年齡結構的影響,人口紅利并不是由年齡結構驅動的,而是由人力資本驅動的。當教育水平低下時,青年撫養(yǎng)比的降低反而會對收入增長有負面影響。
因此,為了實現經濟增長與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,在投資“鐵公基”的同時,尤其要增加教育、醫(yī)療的投入,加強人力資本的資源,在政策傾斜的過程中,要注意財政轉移支付的數量和結構,不能以過高的損失經濟效率為代價。任何政策都無法做到“一塊錢掰成兩半花”那么精準高效,一定的效率損失是可以接受的,但需要爭取“花一塊錢辦成八毛錢的事兒”。
這給我們帶來什么啟示呢?
現代經濟增長理論告訴我們,資本、勞動、技術等生產要素是經濟增長的驅動因素且存在規(guī)模效應,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尤其重要。
觀念上必須明確,經濟的均衡發(fā)展不是人力和資本在地理范圍上的均勻分布,而是人均收入的趨同。
根據國際經驗,當勞動力能夠在城市間和行業(yè)間自由流動以選擇更好的工作機會時,各地的工資和生產率會趨向一致。而中國地級市2010年的數據顯示,邊際生產率和實際工資方面的差異仍然存在,而且在中等城市最為突出,這意味著勞動力流動仍未達到最優(yōu)水平。
此外,人均收入的趨同建立在資源自由流動的基礎上,存在政策扭曲和市場分割的人均收入即使出現趨同現象,也很可能伴隨著巨大的經濟效率損失。
人口的自由流動不足主要來自體制原因——戶籍制度及與之綁定的城市公共服務、農村土地所有權制度、社會保障不可攜帶以及為低收入群體提供的住房不足。從經濟角度看,這些體制障礙相當于對人口遷移征收重稅。農民工進城并沒有獲得均等的公共服務。
顯然,落后地區(qū)的公共服務是短板是事實,但我們經常認為城市的環(huán)境承載力已經達到了上限卻有待商榷。
相當多的學者研究發(fā)現,京上廣深等中國的特大城市的公共服務遠沒有達到最優(yōu)規(guī)模,而相當多的省會城市的規(guī)模效應則更差。主要原因在于,政策限制和規(guī)劃滯后導致城市土地的利用率低。
導致的結果是,城市的規(guī)模效應被浪費,短期對落后貧困地區(qū)的投入快速拉動經濟增長后,極大的損失了全要素生產率。
改革戶籍制度允許人口的自由流動不僅有利于拉動經濟增長,還有助于拉動消費。研究發(fā)現,相比于一個本地戶籍的城鎮(zhèn)人口,非本地戶籍的城鎮(zhèn)人口的消費要低17%-21%,顯然,戶籍制度嚴重制約了消費,城市的外來人口會削減服務消費,而這影響的恰恰是服務在本城市的需求,進一步影響到本地從事服務業(yè)工作的本地居民的工資水平。
農民工進城,城市的建設用地指標不夠怎么辦?早有學者提出,將農民工在農村的建設用地、宅基地指標轉移到城市,原宅基地復耕。這樣既不影響耕地保障,也可以增加城市用地規(guī)模。當然,增加農村征地補貼標準、完善社會保障和幫助農民再就業(yè),都是必要的配套措施。為什么呢?因為對農民來說,盡管一畝地每年產不了多少錢,但“有地就有吃食”,心里踏實。如果征地補償標準不夠或者配套措施不完善,農民變成失地農民,必將增大收入差距、激化社會矛盾,最終影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。
增加地方發(fā)展經濟的自主性、提升產業(yè)政策制定的科學性、發(fā)揮官方和非官方智庫學者在地方經濟發(fā)展中的作用、提高城市規(guī)劃水平、增加保障房建設和教育資源投入、保護農村農民產權、促進農村土地流轉、提高農業(yè)的機械化水平、增加耕地的單位產值、健全勞動力市場,打破省際市場分割,改善地方政府治理,調整地方官員的績效評估體系等,也是可以逐步推行的政策措施。
最后,促進經濟增長不僅需要實施短期的減稅政策或貨幣政策刺激,對勞動力市場、產權制度、營商環(huán)境和研發(fā)投入政策等進行改革更有助于提供經濟增長的長效動力。這些改革或許具有政治難度,但越來越多的決策者相信,它們將在更長的時間內促進經濟實現更強勁的增長。
2016-2022 All Rights Reserved.平安財經網.復制必究 聯系QQ 備案號:
本站除標明“本站原創(chuàng)”外所有信息均轉載自互聯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。
郵箱:toplearningteam#gmail.com (請將#換成@)